学院新闻
最近更新
- (2019-01-23)2018年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工作简报
- (2019-01-22)关于资源环境学院张旭赴挪威交流访问的公示
- (2019-01-21)兰州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资源环境学院学术论坛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公示
- (2019-01-18)2018年秋季学期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结果公示
- (2019-01-17)清华大学张强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 (2019-01-15)资源环境学院2018年度考核结果公示
我院董广辉教授应邀在Nature Plants期刊发表评论文章
4月30日,植物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由德国考古研究所Long Tengwen博士、山东大学靳桂云教授等联合发表的研究论文:“The earliest wheat in China: insights from 14C dating and Bayesian chronological modelling”。通过对山东龙山时期(2600-2000BCE,“BCE”为“公元前”)遗址出土小麦遗存的直接测年,以及贝叶斯年代模型的运用,将小麦传入中国东部的时间推前至约2600BCE,比原来的认识提前了约600年。该文同时提出小麦最初由欧亚草原向东传播到黄河下游,随后再沿黄河河谷向西传播至黄河中上游、新疆和西藏等地。
Nature Plants同期在线发表了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董广辉教授的评论文章,题为“A new story for wheat into China”。董广辉教授对Long等文章的学术意义进行了点评,指出该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西亚起源的农作物小麦在龙山时期传入中国的确切证据,其提出的小麦传播路线的假说与此前的认识明显不同,为研究小麦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董广辉教授同时指出,该假说需要更多的证据进行检验,实际上小麦传入中国的路线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未来的交叉学科研究会提供更多的线索。
史前时代西亚起源的农作物(小麦、大麦)与东亚起源的农作物(粟、黍)在欧亚大陆传播过程的研究,是探讨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我院环境考古团队近年在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其带来的农业技术革新是促使人类在3600年前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最主要因素,发表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Science上,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科技奖励。我校环境考古团队已成为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研究团队,此次董广辉教授应Nature Plants邀请发表评论文章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团队的影响力。史前东西方交流与丝绸之路形成演化的过程和动力是我校环境考古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有望在未来五年取得更多高水平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