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学院

学院新闻

首页 > 正文

探索环境变迁的奥秘,争当地球守护“兰”精灵

2025-05-20

2025年5月16日,兰州大学附属小学校的一群活泼可爱的“兰”精灵们走进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寒区旱区生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省干旱环境与文明演化科普基地,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探索之旅。

在环境DNA实验室,老师们巧妙地用彩色扭扭棒,构建出灵动的DNA双螺旋模型,生动的展示了构成万物的‘生命积木’,解码“生命蓝图”的初级奥秘。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玩“DNA指令”和“家庭基因探秘”互动游戏,欢声笑语中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长像爸爸妈妈,悄然揭开家族遗传的神秘面纱。

走进植物DNA实验室,五彩斑斓的种子在显微镜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瞬间引发了小朋友们的阵阵惊叹。通过细致的观察,孩子们了解到植物也有自己的“种子身份证”,那就是“植物DNA条形码”,这一发现让他们对植物世界的奥秘充满了好奇。

在动物考古实验室,展柜里琳琅满目的动物骨骼标本让孩子们激动不已。牦牛头骨、岩羊角等高原动物标本更是引发小朋友的探索热情。“老师,这一定是恐龙的化石!”“恐龙有可能会复活吗?” 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提问,老师们循循善诱,一一耐心地进行了解答。孩子们认真观察着牦牛、羚羊、马、驴等高原动物骨骼标本,借助深入浅出的讲解,初步理解了高原生命演化的壮阔史诗。

在微体古物实验室,老师们从观察实验室窗外树上的花朵开始,向小朋友们解释什么是孢粉,用孢粉模具展示孢粉的结构和作用,借助显微镜让小朋友观察不同类型的孢粉,当平时肉眼难以察觉的孢粉,以千奇百怪的形态出现在显微镜下时,孩子们纷纷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明白了孢粉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科学价值。

在树轮实验室,小朋友围着大大小小的树盘开始了树木年轮的探索发现,老师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树轮研究的渊源和历史,并和他们一起观察树轮的颜色、宽度和数量,小朋友们很快明白,原来美丽的树轮记录树木的生长状态,还与过去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久远的人类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最后的数树轮游戏抢答环节,小探索者们热情高涨,争相抢答,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的“磁铁吸沙”活动更是妙趣横生,小朋友秒变小侦探,手握磁铁,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宝”大冒险!他们要寻找的“宝藏”,正是隐藏在沙子里的神秘磁性矿物,看似普通的沙子,有物质瞬间被磁铁“召唤”出来,这些便是隐匿其中的的磁性矿物。他们还惊喜地发现,吸出的磁性矿物的浓度和粒径大不相同!原来不同类型的沙子因形成时期和气候环境差异,科学家们正是通过研究这些磁性矿物的细微变化,逐步揭示着西部干旱环境变化的“前世今生”。小朋友还亲自动手参与科学实验,自制“光释光定年薄片”,了解科学家如何利用光释光技术测定沙粒“最后一次见光”的时间,从而推算沉积物的年龄。

整个科普活动小朋友们热情洋溢、思维活跃、积极互动,对科学研究和地球环境变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意犹未尽,感慨“一个下午怎么才像过了两分钟”,纷纷询问“下次还能再来玩吗?”本次科普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也为他们播下了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珍爱环境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