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引导环境专业学生将课堂理论与自然实践深度融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地探索的有机衔接,切实提升实习实践的育人实效,2025年7月6日,由清华大学秀钟书院2024级本科生和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3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组成的联合实习团队,在清华大学秀钟书院副院长、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教授,环境学院大气污染与控制教研所段雷教授,秀钟书院党建和宣传主管曹洁老师,助教何星阳博士、张亚杰博士,以及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刘理臣、徐旻、赵渊、崔佳莹等九位教师的带领下,赴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开展认识实习。

(实习团队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集结出发)
7月6日下午,实习团队深入金昌市金川区,实地考察城市生态治理成效和城区绿化建设成果。在金昌市紫金花海,刘理臣老师结合实际案例为同学们讲授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核心要素,围绕石羊河流域上中下游生态特征,全面梳理了各段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重点方向及实践路径,引导同学们针对祁连山水资源保护、城市水资源调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思考和交流研讨,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干旱区城市生态保护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实习团队在金昌市紫金花海开展实地考察)
7月7日,实习团队一行前往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深度探索祁连山北坡典型的自然分带生态系统,观察领略了冷龙岭平羌口高寒森林、山丹军马场草原土壤特征、西大河水库等自然景观独有的生态魅力。

(实习团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山丹马场自然保护区考察调研)
刘建国老师立足祁连山优势资源禀赋,为同学们介绍了祁连山地质特征和构造运动知识,以西大河水库为例讲解了水资源保护利用在环境保护工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同学们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学习,积极培养系统思维,涵养开阔视野;段磊老师结合平羌口高寒森林实际情况,系统讲授了我国植被分布特点和土壤理化性质特征,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刘理臣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祁连山脉气候变化、水分变化等系列知识,带领同学们深刻认识了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发展这一重要理念,勉励同学们要厚植“一体化保护、系统化治理”的环保工作理念,摸索航向,迭代成长,做肩负重任的环境人。

(刘建国、段雷、刘理臣老师为同学们讲授相关知识)
采样实践环节,段雷老师以实际样本为教具,为同学们讲解了土壤分层辨别和采样方法,带领同学们进行土壤采样实操,同学们踊跃参与,亲身体验了土壤采样流程。何星阳老师携自制样方取样工具,指导同学们动手实践样方取样法,带领同学们体验样方取样法实际操作,并为同学们讲解了植被种类的辨别技巧。
在老师们的耐心指引下,同学们专注投入各项实操任务,切实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实验技能,为后续科研实践打下坚实基础,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意义。

(实验操作环节)
此次实习以直面干旱区生态治理难题、触摸祁连山生态系统肌理为切入点,深化了两校学子对河西地区生态保护关键议题的认知,切实锤炼了专业技能,坚定了同学们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的信心使命。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3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徐全睿说:“本次实习拓展了我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了我的实验科研能力,未来我将以十足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投身祖国环保事业的洪流之中,成长为懂理论、能实践、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