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12月14日(周六)
地点:观云楼1615会议室
学术报告 |
|
时 间 |
报 告 题 目 |
报告人 |
主持人 |
1 |
9:00-9:30 |
跨场景迁移压缩的高效高光谱遥感解译 |
王佳宁 |
颉耀文 |
2 |
9:30-10:00 |
从遥感数据到街景图像的建筑信息提取 |
孙瑶 |
颉耀文 |
3 |
10:00-10:30 |
引力模型在城市扩张和城市气候方面的应用 |
李云飞 |
杨永春 |
4 |
10:30-11:00 |
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监测:以海岸带生态监测为例 |
潘耀茹 |
高翔 |
5 |
11:00-11:30 |
微观考古学辅助的高分辨率碳十四年代研究: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的拜占庭—伊斯兰过渡 |
闫欣 |
杨晓燕 |
11:30 - 14:30 午 餐 |
6 |
14:30-15:00 |
基于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的震间形变监测 |
李博士 |
张宝庆 |
7 |
15:00-15:30 |
南美洲禾本科植物花粉—基于现生与化石花粉的形态计量学与图像分析 |
魏彩霞 |
郑易安 |
8 |
15:30-16:00 |
Unveiling Carbon Dynamics in Freshwater Ecosystems: From Emissions to Neutrality |
杨洪 |
郑易安 |
9 |
16:00-16:30 |
光电化学耦合装置绿色氢气生产和高价值化学品制备的技术经济评估 |
张欣怡 |
郑易安 |
10 |
16:30-17:00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污染控制与低碳制造研究 |
杨传旺 |
郑易安 |
青年学者简介
王佳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深度学习与类脑智能创新团队"成员。现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及多源高光谱与 Lidar 遥感解译系统设计、视频内容理解与处理、AI 与轻量化深度学习嵌入式算法以及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算法应用研究、图像处理算法及系统设计。在国内外 TOP 学术期刊、会议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与参编完成专著及教材 3 部。曾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装发“慧眼”项目等各类纵向及横向研究课题十余项。目前为 IEEE Transactions on NNLS、IEEE Transactions on GRS、IEEE Transactions on IM、IEEE J-STARS、IEEE GRSL、Electronic Letters、Remote Sensing Letters 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孙瑶,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后,专注于遥感技术、城市信息学与灾害管理。2012年和2016年分别于武汉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士学位及地球空间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2021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地球观测数据科学博士学位。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和德国地球科学中心(GFZ)合作,开发了创新数据集和算法,为灾害评估和建筑信息提取提供支持。
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基于单视SAR影像的大规模建筑高度估算方法,街景城市信息提取,和灾后SAR与光学影像的快速建筑损毁检测,发表在《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等期刊。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ISPRS)灾害管理工作组顾问,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协会(GRSS)标准委员会成员,YouthMappers慕尼黑工大导师,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如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IEEE TGRS,GRSL等),致力于推动遥感技术在城市信息和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李云飞,德国莱布尼茨生态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博士后,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客座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地理研究。2013年和2016年分别于郑州大学大学获取地理信息系统工学学士和水信息学工学硕士学位,2023年于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获得地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Jürgen Kropp, Anders Levermann, Diego Rybki教授)。研究方法融合了数值模拟、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扩张与城市气候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PNAS Nexus》,《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等期刊发表了数篇高质量论文。获得过波茨坦大学博士生奖学金,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期刊年度最佳论文等奖项。担任Nature和Lancet子刊等十多本中科院Top期刊,及其他十多本业内知名期刊审稿人。作为日常导师参与指导博士生一名,在波茨坦大学教授一门研究生课程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潘耀茹,赫尔辛基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基于人工智能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2015年和2018年分别于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获取环境工程学士和物理海洋学硕士学位,2022年于南丹麦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导师为Marianne Holmer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环境学领域期刊《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发表三篇代表作。
闫欣,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馆员,主要从事科技考古研究。2010年和2013年分别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取理学学士和历史学硕士学位,2021年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Elisabetta Boaretto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碳十四年代学领域期刊《Radiocarbon》发表1篇代表作。主要成就:协助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完成我国考古年代学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主持建成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碳十四测年实验室,参与建成科技考古数据信息平台碳十四年代数据库,完成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墓等重大考古项目碳十四测年工作。
魏彩霞,阿姆斯特丹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态学、生物图像定量特征提取、环境演变与生物因子响应、极端干旱与生物多样,以及大生态模型等多学科交叉领域。2016年和2019年分别于山西大同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取工学学士(生物工程)和理学硕士学位(生物学—植物学),2023年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生态学—孢粉学;导师为Carina Hoorn教授和William Gosling教授)。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植物学及生态学领域权威期刊《New Phytologist》和《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发表了6篇代表性论文。此外,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了4项国家专利,其中2项已获中国专利局授权。科研合作方面,与德国明斯特大学、英国开放大学和美国丹佛斯植物科学中心等国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保持紧密合作关系,推进多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荷兰自然科学基金委NWO AquaConnect(600万欧)项目协调专员;荷兰青年学生学者论坛组织团队成员;荷兰皇家地矿学会孢粉学分会 (Palynologische Kring) 会员等。
杨洪博士现任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2年, 2023年,2024年),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资深会士(Senior Fellow of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SFHEA),雷丁大学University Teaching Fellow (UTF),欧洲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华人学会(CESEES)理事会成员。2005年9月- 2009 年9月受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DHPA奖学金全额资助到伦敦大学学院在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 Rick Battarbee 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碳循环(碳中和/碳达峰)、水资源、环境污染和环境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与欧盟 FP6,英国 Royal Society,NERC,UKRI,Research England,DEFRA, NSH,UCCL,美国 Gates 基金,挪威 RCN 等科研项目。在著名学术期刊包括Nature, Science, PNAS,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Nature Water, Science Advances,Lancet Global Health,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和 Water Research 等上发表 230 余篇 SCI论文,引用超过10600,H-index是58,i10-index是174 (Google Scholar)。担任 Natur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 (UKRI) ,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ESF) AXA, Cara, Hong Kong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und 等基金评审人, ESF College of Expert Reviewers。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 25人。科学研究被BBC, ITV, 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头版头条),光明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张欣怡博士后,主要从事光催化化合物反应研究。2017年和2018年于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取可再生能源工程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24年于柏林工业大学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导师为Roel van de Krol 教授和Fatwa Abdi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发表2篇代表作。
杨传旺,芝加哥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子器件微纳加工和环境分析方法。2014和2021年分别于天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应用化学学士和环境工程博士学位。以第一/共一作者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ACS Nano和Water Research等权威环境期刊发表论文七篇。曾获得Suzuki Postdoc Fellowship、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天津大学优异生等奖励,曾担任ACS Nan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审稿人,曾参加全国环境博士生年会等会议并作报告,曾受邀ACS春季年会作口头报告,曾参与环境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和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