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学院

学院新闻

首页 > 正文

兰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团队首次在Quaternary Research发表封面论文

2021-02-09

近日,王乃昂教授带领的“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研究团队,首次在国际期刊Quaternary Research发表封面论文,标志我校历史地理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文章已于2021年1月正式刊出,题目为“Fluvial incision caused irreversibl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an ancient city in the Mu Us Desert, China”,文章中三岔河古城遗址航拍图被选为当前期刊封面。论文第一作者为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温鹏辉,通讯作者为资源环境学院王乃昂教授,博士研究生王奕心、黄银洲副教授、程弘毅副教授及宁夏大学何彤慧教授为文章合作作者。

QuaternaryResearch期刊封面

兰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团队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自2003年10月以来,该研究团队先后对鄂尔多斯高原古城遗址进行了多达二十余次的野外科学考察,获取了有关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60多座古城遗址与历史环境变化的大量信息,发现了唐六胡州最为关键的鲁州古城址所在,基本解决了六胡州的地域范围问题。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靠近水源是聚落选址的基本条件,古城遗址的位置成为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来源。近年通过对三岔河古城址的调查,发现可以无定河的侵蚀过程为切入点,讨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对无定河上游流域环境变化的影响。

三岔河古城地理位置

三岔河古城南侧地表多被风沙覆盖,形成固定、半固定沙丘。西侧为无定河,它发源于陕西省榆林市的白于山,流经毛乌素沙地的东南部。无定河是黄河的支流,也是这一区域最大的河流。受无定河侵蚀下切及侧蚀的影响,古城西侧城墙一部分已经坍塌。城墙下坡高约65m,坡度约37°,斜坡上部地层中灰白色全新世湖相沉积清晰可见。现今无定河两岸仅有少量村庄分布,人口密度较低。受半干旱气候和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机井灌溉。

三岔河古城环境

三岔河古城斜坡顶部发现的古井,海拔高度为1278 m。通过对古井底部砖块下方的木头进行采样,经14C测年分析结果为620±25 a BP,表明古井年代为元代。经测量,古井深度为2.7 m,历史时期水深为1.25 m。据此,研究人员推断当时地下水埋深约为1.45 m。《武经总要》卷18的记载可资佐证:“夏国宥州界,并沙碛,地卑湿,掘丈余则有水。”宋代1丈换算成现在长度约为3 m,因此古井历史水位和历史文献记载是相印证的。随着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古井在历史时期逐渐被废弃。

三岔河古城西侧古井

古城西侧斜坡下部出露的泉水海拔为1243 m,现代河床水面海拔为1217 m。泉水高出河床水面26 m,泉水出露位置低于古井约35 m,即现今地下水位应与出露的泉水相当。由此证明在过去的800年地下水位下降了近35 m。通过访谈居住在古城北侧的农户,得知该区域机井打井深度为33 m,进一步证明研究区在过去的800年地下水位下降了约35 m。

三岔河古城西侧出露的泉水

有研究表明,近2000年无定河流域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整体隆升,导致区域内许多河流“回春下切”。地震作为新构造运动加强的表现,自秦汉时期以来,该地区就有大量的地震被记录下来。尤其公元1200年之后,该地区发生震级≥4级地震的频率大幅度增加。通过对古井、泉水、古城遗址的野外考察和遥感影像分析,结合14C测年等技术手段及聚落遗址空间格局分析和历史地震分析,研究认为公元1200年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增强导致了鄂尔多斯高原地壳的持续抬升,加速了无定河的侵蚀下切。河流快速下切导致了三岔河古城地下水水位的下降,这无疑是过去800年来三岔河古城及周边地区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

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地震频数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5307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1021)的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7/qua.20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