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学院

暑期学校

2020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2023年暑期实习实践活动记实(三)

2023-07-15

 

为了解祁连山冻土区研究工作,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生态系统现状与变化趋势,7月12日至13日,实习队伍前往祁连山冻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实习。

图1 祁连山冻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祁连山冻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张掖市民乐县,台站面向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问题,针对冻土变化、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和冻融灾害开展科学监测,最终服务于祁连山冻土变化状况及生态效应评估。位于海拔3680m的俄博岭多年冻土监测场地是研究祁连山多年冻土的窗口之一,牟翠翠老师依次围绕冻土温度、积雪厚度、生态系统碳通量、痕量温室气体测定等方面向同学们讲解监测场的主要功能与工作机制。根据多年冻土监测工作,牟翠翠老师告诉同学们祁连山多年冻土退化剧烈,冻土区地温正以每十年0.48℃的幅度增温。

图2 俄博岭多年冻土监测场

为更加直观地感受祁连山多年冻土退化现状,牟翠翠老师带领同学们前往一处俄博岭热融滑塌区域。热融滑塌地貌是多年冻土退化产生的典型热喀斯特地貌景观,冻土层地下冰层的融化导致地表土体收缩、塌陷,进而引发热熔滑塌。遥感数据显示,热融滑塌在祁连山区频繁发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热融滑塌扩张速率明显加快。谈及热融滑塌的影响,牟翠翠老师指出,热融滑塌对祁连山草场产生难以修复的破坏,也会强烈影响铁路、路基等基础设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多年冻土区储有大量有机碳,热融滑塌将土壤泥炭层直接暴露于地表,泥炭层在温度升高与微生物活性提高的影响下,加速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此外,热融滑塌与地表径流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径流的存在不仅会加剧热融滑塌,而且将携带着冻土中富集的汞、甲基汞等污染物,在下游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

图3、图4:俄博岭热熔滑塌地貌

7月13日上午9时,牟翠翠老师以《祁连山冻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题做相关报告,甘肃省科技厅陈录元处长、台站中心张金桂、实习带队老师李育和张德忠共同参与本次讨论会议。牟翠翠老师围绕台站定位与功能、监测体系、台站人员情况与人才培养、未来规划等方面对台站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同学们认真听讲,踊跃提问,牟翠翠老师一一作详细解答,现场气氛十分融洽。

图5、图6:牟翠翠老师介绍祁连山冻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会后,牟翠翠老师和课题组成员带领同学们参观台站,并通过海报展示的方式讲述台站在多年冻土退化数值模拟、冻土区碳排放及对升温响应、热喀斯特碳循环过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台站的研究内容,感受到祁连山冻土区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图7:同学们学习台站研究进展

晚上19时,四组成员代表基于前期在河西走廊区域的实习内容与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发散思维,并以PPT汇报的形式交流分享所学所悟。李育、张德忠老师与在场的研究生共同担任本次汇报的评委。周伯儒就《区域尺度下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实习沿线为例》的主题,列举了水库周边、古冰川遗迹、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多年冻土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与恢复策略;翟娜娜以天梯山石窟为切入点,见微知著,探索生态环境、旅游开发、民生福祉三者的辩证关系;张立杰聚焦河西走廊的人水关系,先后讲述水资源与河西走廊文明关系、河西走廊人水关系现存困境与如何在未来协调人水关系;刘美含通过讲解黄羊河水库流域治理、沙漠地区植树造林优化、多年冻土退化等问题展示出对河西走廊现状的思考,为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同学们的主题汇报各具特色、内容丰富,两位老师对同学们精彩的汇报表示肯定与赞扬,对不足之处给出切实中肯的点评与指导。

图8、9、10、11:小组成员代表进行主题汇报

在祁连山冻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期2天的实习过程中,同学们清楚认识到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冻土生态系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地学科班出身的我们,应主动肩负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与担当,在保护国家生态环境方面有所担当、有所建树、有所贡献。